Home                 Hot Topic      Column       Review                Our Blog            Quotations             About  Us     Events               Join Us                           Bilingual             Link

过去5年的中国电影,除了漂亮的数据,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

  10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就中国电影五年来的发展答记者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

  森局在整个发言中,提出了非常显赫的几组数据指标。

  全国电影总票房2016年达到了492.83亿元,比2012年170.73亿增幅达到了188.66%(森局没说的,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预计550亿)。

  


  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电影的投资创作生产主体已超过2000家。

  城市影院银幕数上,2012年只有1.3万块,而截至今天已达到4.9万块。

  城市影院的观影人次,2012年的4.66亿,截至去年年底已达到了13.72亿。

  


  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占据电影市场总量的48.46%。2015年占据62.82%。2016年占据58.33%。

  张宏森表示,这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从发展指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中国已经成为民族电影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这些电影产业发展成绩的指标,的确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在人口红利、影院建设/银幕数红利、政策红利的助推下,中国电影实现了从2012到2017,从《泰囧》到《捉妖记》,从《美人鱼》到《战狼2》,单片票房从10亿+、20亿+、30亿+,到50亿+。

  


  


  2012年、2015年、2016年、2017年(截止目前)票房前十

  并且,《泰囧》(2012.12)、《捉妖记》(2015.7)、《寻龙诀》(2015.12)、《美人鱼》(2016.2)、《战狼2》(2017.7),最重要的不是单片票房高,而是代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阶段性进步和工业体系的阶段性升级。

  如导演徐峥所言,更多意义在于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体量,有这样的一个容量,接下来对行业里的人来说,还是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可以去探索。”

  


  张宏森在会上还肯定了几部电影。

  “电影《建军大业》《战狼2》等树立了主流影片创作新的标杆,《战狼2》票房超过56亿元。”……“五年来,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涌现出像《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狼图腾》《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战狼2》等一批‘三性统一’、两个效益俱佳的优秀影片。”

  


  《湄公河行动》

  所谓“三性统一”就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也符合森局在发言后面提出的“树三讲”——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

  其实,这些电影除了商业娱乐性、人文价值兼具,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契合主旋律,符合主导文化的政治性诉求。

  《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战狼2》,就是五年来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标杆。主旋律电影从此摆脱了直白叙事、煽情,拍完了束之高阁的尴尬困境,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被森局提了3次、肯定了两遍的《战狼2》,除了代表票房、国产电影工业制作的顶峰,还是电影所能激发的凝聚力、社会影响力的顶峰。

  


  综上所有电影,其实还有一个森局没有提到的特点——类型化。

  按照导演乌尔善总结的,它们都是“遵循科学的创作规律、遵循市场的规律,然后了解观众需求”的作品。

  在国产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类型电影的重要性。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还有现在比较热的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也都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证明了类型电影的重要性。

  


  重要性在哪里?商业类型片不只是在视觉形象、形式包装、叙事策略上有规律有讲究,其实,成功的商业电影都有超越国家、阶级、民族的人类共同的伦理、共同的价值观。

  要学习类型叙事的技巧,要把人类精神中共同的东西找出来,电影就胜了。因为类型电影的根基就是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即满足最广大的普通人对娱乐产品的日常消费需求。

  在商业类型片上,国产电影进步最大的,是喜剧片。

  从2006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到《失恋33天》,从《泰囧》《心花路放》《港囧》到《煎饼侠》,从《夏洛特烦恼》到《羞羞的铁拳》,中小成本喜剧片俨然成为国产电影里发展之路最清晰的类型片。

  


  《疯狂的石头》

  另外,中国电影五年来,创作格局和体系上也有了进步。

  除了主流的商业类型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熊出没》等代表了动画电影的进阶;还有《长江图》《冈仁波齐》等艺术电影,《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二十二》(创造了院线纪录片最高票房记录)等纪录片。

  


  森局还提到,在人才培养上,连续三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上国产电影的份额当中,青年人才所代表的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创作已经占据了份额的60%以上。

  五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第一梯队的导演已经集体完成了大换血。

  先不说艺术水平高低,徐峥、大鹏、陈思诚、吴京、开心麻花团队等作为新力量的青年导演,联合在内地发展的香港电影人徐克、陈可辛、林超贤等一起,扛起了国产电影的票房大旗。

  


  那么,当下我们讨论中国电影,除了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实际上最应该关心什么?

  是在漂亮的数据之外,被忽略和被遮蔽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说是电影大国,但绝没到电影强国。

  我们从“高原变成高峰”的商业模式和体系并没有构建形成,还是在初级阶段、半制造业阶段。我们成熟的工业化电影、标准化合格的商业类型片还是太少,本来这一块应该形成整个金字塔结构的最大部分和基础支撑部分。

  只有标准化、合格的商业类型片成为大部分了,整个市场才有能力供养金字塔顶端的个性化的艺术电影和有创新、有探索的电影。

  


  第二,所谓讲好中国故事,是目前业界最应该反思的问题。

  4.9万块银幕、8800家影院、13亿观影人次,但近些年中国电影的银幕主流,实在无法恭维。资本的力量,粉丝的崛起,新的青年导演群体,没有催生更多靠内里有真本事的电影。

  2016年,中国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每年600+产量的电影,能够在国外获奖的少之又少。我对国外三大电影节中国电影获奖的记忆,还停留在2014年的《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即最佳影片奖,以及银熊奖,即最佳男演员奖)。

  


  就像《战狼2》位列全球票房“top100”第55名,却不被国际普遍认可一样,我们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电影中讲述的故事,能承载起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与情感的,太少了。


  中国电影真正的不足在哪里?明星拼盘+IP的电影少了,但今天多数片子也仅仅是“升级”到了提供2小时娱乐的水平上。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再加把劲儿才对。


2017年10月22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