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t Topic      Column       Review                Our Blog            Quotations             About  Us     Events               Join Us                           Bilingual             Link

马立新、付慧青:文化经典改编不能脱离艺术真实——以《西游记》系列电影改编为例

  2017年国产贺岁大片《西游·伏妖篇》以14.34亿元的票房再次证明了这部西游改编系列商业片的巨大成功。至此,自《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再到《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西游改编系列电影的累计票房已超过50亿元。然而,伴随着西游改编系列电影的高票房而来的却是对这些作品铺天盖地的批评与质疑。

  《西游记》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它的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其魔幻艺术的历史开创性和神话外衣下的深刻思想性。然而,在有些当代电影人的视域中,艺术经典赖以生存的这些最重要的美学价值已经不再值得敬畏。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只是经典的魔幻题材,因为《西游记》的魔幻色彩恰好契合了当下商业电影对于“新、奇、怪”等国际影坛流行元素的追求,于是他们就沿着这样的一条明确的市场路线图,开始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过度”改编。

  一方面,部分创作者依据市场法则对文化经典内容进行了改编。“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它的精彩不在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白骨精的变身障眼法,而是讲述眼明与心明的深刻辩证关系。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欲,表面上三打白骨,实则是与自我心魔作战,最终达到眼开心明的境界。而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为了创新,不仅“天才”地杜撰了白骨精的前世今生,而且“极富人性化”地将情欲大肆建构于人物性格之中,而斩除心魔的经典旨意在该电影中则荡然无存。经过如此改造的白骨精除了空留下一个经典的名字符号外,其形象性格已经完全不同于经典。自然,这样的改造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市场对于电影“新、奇、怪”等流行元素的需要。同样的逻辑,在电影《西游·伏妖篇》中,人物性格完全脱离了经典的框架,成为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般的杜撰。唐僧没有了袈裟披衫,没有了九锡禅杖,一改往日的慈眉善目而化身为虚荣、伪善、懦弱、无能而又刚愎自用的假僧人;孙悟空也不再是有着火眼金睛、脚踩筋斗云的美猴王齐天大圣,变成暴虐成性、心怀弑父恶念的复仇者形象;此外还有好色成性、荒淫无度的猪八戒和凶神恶煞的鱼妖沙和尚。他们身上都集合了人性中让人厌恶的缺陷,这样的人物性格改编创新不仅彻底颠覆了经典原貌,而且严重背离了现实中的真实人性规律。

  《西游·伏妖篇》为观众展现的是一个血腥暴戾、丑陋凶险的丛林世界,人物性格的虚假化使得人物只剩下一张带有原著名字的标签而已。在故事情节的创新中,这些作品更是置经典于不顾,恣意妄为。原著中唐僧心中的唯一信仰就是求得一颗尘世未染的纯净的心。但在《西游·伏妖篇》中,唐僧对于妖精小善的追恋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执念。心怀朝圣之心的唐僧嘴里常说的已不再是“阿弥陀佛”而是骂人式“扑街”,忠诚老实的沙和尚的口中也竟充斥着“走的最多的路就是师父的套路”此类现代网络用语,如此改编同样还是为了迎合市场对于电影“新、奇、怪”等流行元素的需要。

        一方面,创作者基于市场的考量对典型的艺术形式也进行了改编。对于商业电影来说,当下最流行的形式元素当然是大牌明星。于是,在这些改编后的西游系列电影中,我们再也看不到比较接近经典原型的电视剧版的人物造型,我们从电影中所看到的是与经典造型相去甚远的现代版的大牌明星的身体展示与性格展示。这些具有超高人气的明星的加盟无疑是影片票房的押注和保障,然而他们许多人在镜头中所展现的除了自身早已为观众所追捧的嬉笑夸张的面部表情和矫揉造作的肢体动作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看点了。表演者在影像中的嬉笑怒骂不是基于经典中固有的人物性格本身的需要,而是基于搞笑效果或娱乐效果的市场需要。

  艺术真实这一统率一切艺术创造并早已为古今中外艺术实践所证实的美学法则在一些创作中被忽视,市场、票房、利润成为关注的重点。同时,对另一个极为流行的形式元素——视觉奇观的追求同样是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在这些创作者看来,经典《西游记》本身自带的魔幻色彩为他们运用当代最先进的数字特效技术进行改编提供了最好的契机。《西游·伏妖篇》的特效运用达到了极点。在丘比国大战红孩儿这一场景中,在特效的设计上加入了大量的现代科技概念,如喷气机引擎、螺旋桨、蓝色电弧等。原著《西游记》中的红孩儿是“仇恨之心”和“赤子之心”的化身,而电影《西游·伏妖篇》却将红孩儿变成一个朋克风格的机械玩偶,伴随着小孩子的叫嚣声在空中风驰电掣好似一个顽劣成性的暴戾儿童。整个丘比国也成为了虚假、邪恶聚集地,所有的玩具都成了恶的代表。故事的高潮部分,如来和孙悟空与九宫真人的对战中,则完全成了3D特效的炫技与堆砌。孙悟空变身熔岩巨猴,每走一步地动山摇,仰天嘶吼,石崩山裂,而如来则化身成一尊巨大无比的金铜佛像,从海底喷张而出,四溅的海浪汹涌激荡朝着屏幕排山倒海地奔涌而来。孙悟空心中的恶与破坏力量、如来的独尊地位和势不可挡的法力在画面上也只是电脑技术的炫技而已。

  3D特效营造出的奇观景象所产生的超现实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愉悦观众的感官,激发观众强烈的感官型自由情感,迎合了人性浅层的本能欲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倘若上述系列电影中的视觉奇观设计一切都围绕着文化经典的情景、文化经典的人物和文化经典的故事展开想象,当然无可厚非,我们还应为其大声鼓掌和点赞;然而,上文所分析的这些典型的奇观设计以及其他未曾涉及的奇观元素几乎都游离于文化经典之外,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是被当代人凭空杜撰出来的,因而在性质上是一种艺术虚假的视觉奇观。这种奇观设计同样不是基于艺术真实的原则,只是基于市场的需要。

  文化经典中那些闪烁着永恒的真理光辉和人性光辉的珍贵价值,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容践踏的。当下,我国以影视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艺术生产主体为了追求市场价值不择手段。经典《西游记》的系列电影改编中存在的上述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缺乏艺术操守的电影人拿着免费的IP,假借创新之名,行的却是消费经典、亵渎经典之实。从短期来看,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再生产”的确取得了市场的胜利,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他们的这种文化行径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艺术非义行为,终将沦为艺术发展史上的跳梁小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数字艺术伦理学研究”(13BA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2017年8月28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