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AI技术复活逝者商业化要警惕潜在风险
随着AI技术在殡葬领域的渗透运用,清明时节,为逝者用AI技术“复活”业务开始兴起,宁波一些殡仪公司也接到了相关需求,有的甚至接单超过了10单。
这是个全新的伦理话题,有点复杂,不能单以“是”和“非”来定义,应辩证地看待。
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来说,去年中秋老爸病逝,全家都很伤痛。但随着高科技渗透运用到殡葬仪式,原来高挂灵堂中央的遗像不再是一张黑白照,而是根据亲属的需求,由儿子选取老爸生前的多幅彩照,滚动播出,让家人能再一次目睹父亲的音容笑貌,彷佛父亲还在人间,这多少抚平了我们的伤痛,慰藉了我们的心灵。用AI技术复活逝者的作用与此类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用AI技术复活逝者有其积极意义。不过,有一个前提,即必须由家人授权,否则就涉嫌侵权。
但鉴于该业务涉及到法律、伦理和生死观等诸多敏感话题,其业务不断增大,业务范围不断伸展,开始进入商业化运作,这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潜在风险。众所周知,凡是一项业务开始商业化运作,运作公司都会把追求规模、利润、效益放在首位,为扩大业务,求得利益最大化,往往会不择手段,多方钻营,甚至做出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出格事,给利益相关方造成这样那样的损失和伤害。用AI技术复活逝者的业务也不例外。
譬如最近有些博主利用明星效应,用AI技术复活已逝明星,高度还原明星生前的相貌、神态、说话腔调,非常逼真,吸引了大批粉丝的追捧。对此,有论者认为这是在消费逝者,有违法之嫌。因为博主在用AI技术复活去世明星前多数没有征得家人的同意和授权,家人知道后都纷纷表示不满,甚至有提出要追究法律责任的。虽然《民法典》规定,逝者不享受民事权利,但其人格权益还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家属认为事主涉嫌侵犯逝者的肖像权、名誉权,是可以进行法律维权的。
鉴于用AI技术复活逝者已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我们必须警惕其潜在风险:如被一些不良商人、博主、公司用于居心不良的商业目的,滥用这项技术,会对社会秩序、伦理规范和公序良俗造成冲击;如该项技术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有可能会对逝者形象进行加工制作,以达到诈骗、造谣等目的,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规避 AI 技术复活逝者业务的潜在风险?当务之急是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厘清该项业务的法律边界,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以及业务开展的条件和范围,要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明确具备什么样的资质才能进入这项业务,同时要制定对违规者的处罚措施等。在法律尚未出台之前,本着尊重人性和伦理的原则,该项业务还是谨慎运用为好。
(来源: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