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ot Topic      Column       Review                Our Blog            Quotations             About  Us     Events               Join Us                           Bilingual             Link

安富海:让兴趣成为培育青少年科学家潜质的关键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2023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次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而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对我国高水平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我们在青少年兴趣培养中还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需要正视和纠正。

 

  兴趣是创新的前提

 

  兴趣是创新之源,成功之本。因为兴趣,人们的探索会充满激情,并乐此不疲;因为兴趣,人们会在探索中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也因为兴趣和责任,人们会为了事业隐姓埋名且无怨无悔。没有强烈兴趣,就不会有重大创新。那么兴趣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兴趣源于个体的内部需要。兴趣是个人对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素,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杜威指出“兴趣是一种由孩子天性所产生的,追求自我独立的情绪”。它会使个体在研究事物或从事活动时态度更积极、更自信、更专注,思维更活跃,情感更投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认为,“几乎所有创新都与研究者兴趣相关。因为对物理感兴趣,所以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关注我要探索的东西”。

 

  自由是兴趣生长的必要土壤。量子电动力学开创者理查德·费曼认为,天才诞生的土壤是自由与兴趣。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兴趣。只有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里,一个人才能充分张扬他的好奇心,发现自己的兴趣。而兴趣只有得到自由发展,才能变为终生不渝的志趣。志趣又会让我们在外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努力,足智多谋地探索新世界。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就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一个26岁的年轻人之所以取得如此开创性成就,与母亲保琳·科赫为他创造的宽松、自由和包容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兴趣是认知、情绪和志向相互作用的结果。兴趣可分为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志趣三个层次。感官兴趣是通过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外界刺激决定感官兴趣的长度和强度。自觉兴趣是情绪和认知共同参与的兴趣,感觉、思维等认知因素共同介入使兴趣更加持久和专注,并产生积极情绪和响应能力。积极情绪和相应能力又会进一步增加兴趣强度。志趣是人类兴趣的最高层次,志向的介入使兴趣变成一种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因此兴趣尤其是高层次的兴趣是认知、情绪和志向相互作用的结果。

 

  功利化倾向影响兴趣培养

 

  当前青少年兴趣培养中出现了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家长将自己认为好的“兴趣”强加给孩子,阻止孩子发展与考试无关的兴趣。研究发现,大多数孩子都不是自愿选择去兴趣班的,所以其中很多人对自己所学的“兴趣”并不感兴趣。我国青少年教育中“被兴趣”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大多数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兴趣培养,但他们往往忽视了保护孩子天性,而是在没有尊重孩子内心需要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判断替孩子选择兴趣。

 

  部分学校用“集体兴趣”代替“个体兴趣”,个别教师委婉地劝说学生暂时搁置与考试无关的“兴趣”。几乎所有基础教育学校都有“学校特色”,这种特色是一种学生的“集体兴趣”。但“集体兴趣”不能抹杀“个体兴趣”。兴趣本是一种积极情绪表现,如果从学生的集体表现中看不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和沉醉状态,我们一定要问问为什么。另外,部分教师在学生兴趣培养中存在功利化问题,他们经常引导孩子以考试成绩和升学为目的选择兴趣。这与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主要依据的导向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有关。

 

  让兴趣滋养出终生不渝的追求

 

  被兴趣滋养的孩子,收获的不只是某种专长,而是对专长终生不渝的追求。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共同尊重、保护和培养青少年的兴趣,为基础研究高水平人才成长埋下种子。

 

  家长要坚决矫正孩子培养中的“被兴趣”问题,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培养孩子兴趣。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会表现出愉悦、积极、自信、专注等行为特征。如果他们“被兴趣”,“兴趣”就会变成负担、折磨,甚至痛苦。“被兴趣”不仅不利于孩子考高分、进名校,还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一定要科学认识兴趣的来源,坚决矫正孩子培养中的“被兴趣”问题。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宽松、自由和容错的成长环境。兴趣的发展需要宽松、自由、容错的环境。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发展兴趣,一个重要条件是让儿童有更大的空间自主发展。因此,家长要通过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让孩子远离焦虑、怨恨等负面情绪;通过建设民主的教育环境,给孩子适当自由和选择权利;通过建立家庭“容错机制”,为孩子探索未知世界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创建孩子私人空间,让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探索。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第一,观察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和兴趣高度相关,他们反反复复做的事情往往就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第二,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应该通过与孩子频繁而有深度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和希望,发现他们的兴趣点。第三,引导孩子体验不同活动。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加不同的活动,从孩子参加活动的行为和情绪中了解孩子特长,发现孩子兴趣。

 

  家长要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兴趣。第一,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只要孩子兴趣的价值取向正确,就应该尊重和鼓励孩子的选择,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想法来限制或代替孩子的想法。第二,不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三,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家长应该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当孩子在探索中遇到难题或遭遇失败后,家长应积极帮助并鼓励孩子坚持探索。

 

  学校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尊重学生差异,重视学生个体兴趣的培养。学校应站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高度,深刻认识青少年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树立培养学生兴趣就是培养人才的理念。同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学生个性特征,科学选择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个体兴趣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拓展体验型学习空间。兴趣的发现和发展依赖于人与物的互动过程。丰富多样的课程和体验型学习空间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从当前基础学校课程和学习空间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在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学习空间,但开发过程却存在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在需求等问题。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在需求,开发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智能性、个性化等特征的课程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中发现兴趣,形成志趣。

 

  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切实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从本质上看,个性化学习过程就是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成就兴趣的过程。受客观条件限制,过去学校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收效甚微。大数据跟踪与分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成就兴趣提供了可能。从当前基础教育学校运用技术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在充分利用新兴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但重心多在知识学习层面,对学生兴趣发展关注不够。因此,学校要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精准发现学生兴趣,并在尊重和保护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兴趣发展提供适切性学习资源,创设探索性学习空间。

 

 

作者:安富海,系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8月28日 16:12